📢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馬陸葡萄“僞RWA”破繭錄: 一場本土化妥協下的農業資產數字化困局
一、前言
2024 年 11 月 25 日,上海馬陸葡萄資產上鏈項目以“中國農業 RWA(現實資產代幣化)第一例”之名高調亮相。 項目宣稱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葡萄園數據資產化”,並在上海數據交易所同步完成 1000 萬元股權融資與 20 萬元 NFT 融資。官方敘事將其塑造爲“技術賦能實體農業”的標杆,引發行業對 RWA 本土化路徑的廣泛熱議。
然而剝開表層光環,這一項目的實質遠非真正的 RWA 革新。所謂“代幣化”實則是以 NFT 數字藏品爲合規外殼,以 SPV 股權架構爲核心的傳統融資重構——收益權代幣被閹割,治理權仍歸中心化主體,消費型 NFT 僅充當預售卡功能。這種在監管高壓下誕生的“去金融化”生存策略,雖以技術之名突圍,卻陷入權益割裂、流動性抑制與生產者賦權缺失的深層困局。
本文將以馬陸葡萄項目爲解剖樣本,透過其“RWA 標杆”的幻象,揭示三大本質矛盾:
通過解構其從資產篩選、鏈上映射到融資設計的全流程,本文將論證:中國農業資產數字化的核心命題並非技術復制,而是如何在政策枷鎖下平衡合規生存與真實價值創造。馬陸葡萄的悖論性實踐,恰爲探究本土 RWA 的局限性與可能性提供了關鍵鏡鑑。
二、流程拆解
1. 資產篩選與合規確權
RWA 指的是將現實世界中的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使其能夠在去中心化網路中流通、交易和管理。
這就要求項目方在項目開始前,對目標資產進行篩選,一方面是確保資產屬性適合進行代幣化,另一方面,要確保資產在現實世界中的合規問題:
“馬陸葡萄”是上海地理標志農產品,擁有 40 餘年的種植歷史,以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
數據顯示, 2023 年,馬陸葡萄集中種植區面積已達到 4051.96 畝,總產量 4437.83 噸,總產值 1.07 億元,平均畝產值 27320 元,平均單價 24 元/公斤。馬陸葡萄的種植面積和經濟效益在上海市葡萄產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分別佔到上海葡萄種植面積的 12.9% 和總經濟效益的 17.17% 。
目前,馬陸鎮已經形成了“研究所+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發展模式。研究所負責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企業負責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農戶則按照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
從產品質量方面來看,馬陸葡萄包括黑、喜樂、京蜜、巨峯、巨玫瑰、醉金香、陽光玫瑰、妮娜皇後等 50 餘種品種,並且形成了健全的田間檔案記錄、檢測檢驗、包裝標識、質量追溯和標志使用等管理制度,配合數字雲平台,實現了“一串一碼”溯源管理,屬於數字化農業生產的行業標杆,具備 RWA 代幣化的資產條件.
2. 技術封裝與鏈上映射
RWA 項目的關鍵之一就是要確保鏈下數據上鏈後的真實性,這是 RWA 項目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 1) 數據採集
在馬陸葡萄種植過程中,運用物聯網設備搭建起嚴密的數據採集網路。
環境數據方面,實時採集葡萄種植過程中的溫溼度、光照強度、土壤 pH 值等環境參數,並記錄農事活動(如灌溉、施肥)數據。
經濟數據方面,將銷售數據(如銷量、價格)、物流信息(運輸時長、損耗率)及品牌價值(如地理標志認證、認證信息、消費者口碑等)等納入資產包。
( 2) 資產封裝
整合 600 畝葡萄園的 300+傳感器數據(土壤 pH 值、溫溼度、生長週期等),構建“數據資產殼(DAS)”,DAS 是上海數據交易所創新推出的 “數據資產殼“服務體系,負責對數據進行合規性認定,並開展標準化處理。將不同類型、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統一整理,使其能夠在鏈上有序整合,形成鏈上多方(包括種植戶、運營方、監管機構、投資者等)共同認可的 “真數據”,爲後續資產估值與交易奠定堅實基礎 。
數據封裝完成後,通過 SwiftLink 平台上鏈存證,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可信。溯源借助 SwiftLink 管理平台等區塊鏈技術,將採集到的海量數據即時上鏈。區塊鏈的不可篡改特性確保了數據一旦錄入,就無法被惡意修改,保障數據真實性與完整性 。
另一方面,利用 AMC(多鏈同軌)技術,將數據同步存證至上海“浦江數鏈”,實現鏈上增信。
( 3) 資產估值
對整合後的馬陸葡萄數據資產進行全面估值,採用多種科學方法。
成本加成法核算從數據採集設備投入、人力成本到數據處理運算等一系列直接投入成本;市場溢價法結合馬陸葡萄地理標志品牌在市場上的溢價表現,評估品牌賦予資產的額外價值;收益折現法預測未來數年因數據應用帶來的增收,如精準灌溉降低成本、溯源系統減少假貨提升品牌價值等方面的效益 。
( 4) 代幣模型設計
基於估值結果,將資產轉化爲可交易的數字代幣。
項目設計了分層代幣經濟模型,收益權代幣佔比 70% ,緊密錨定葡萄銷售收益,爲投資者提供年化約 6% 的基準分紅,吸引銀行理財資金等穩健型投資者;
治理代幣佔比 20% ,持有者憑藉此代幣擁有對葡萄園重大決策(如新品種引進、銷售渠道拓展)的投票權,吸引產業投資者深度參與;
消費權益代幣佔比 10% ,與產品折扣權綁定,如持該代幣可享受馬陸葡萄 8 折購買權,提升 C 端用戶黏性的同時,提前回籠部分銷售資金 。
3. SPV 架構與融資設計
2023 年 10 月,上海左岸芯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左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聯合注資 1000 萬元成立左岸芯慧(上海)數據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作爲項目專屬 SPV。
SPV 獨立承載馬陸葡萄數據資產包(含農產品生產數據及品牌權益),與母公司其他業務完全隔離,避免風險傳導
SPV 公司 100% 股權在上海股權托管登記中心托管,並存證於區塊鏈平台“股易鏈”,實現權屬透明化。
到這裏,項目就出現了重大且有趣的變化。
由於馬陸葡萄在內地運營,而且是在上海數據交易所進行流通,根據中國內地的《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2017)及《防範 NFT 金融風險倡議》,中國內地禁止證券化代幣發行,並且,馬陸葡萄最後並沒有按照最初的代幣模型進行融資與流通,而是選擇和犧牲流動性,走“去金融化”的 RWA 路線。
在實際操作中,消費權代幣不在以代幣的形式展現,而是作爲 NFT 數字收藏品出現,明確定義爲“數字紀念品”,避開《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紅線。最後,發行 2024 份 NFT(含基礎款 1924 個、稀缺款 100 個),公開發售 2013 個(佔 99.3% ),項目方自留 11 個(用於品牌合作或空投),每份初始定價 99 元。由此,馬陸葡萄項目 NFT 完成了 20 萬元融資。
接下來,治理權歸項目方,收益權歸投資方,將收益權與治理權整合進 SPV 股權架構,僅對機構開放,馬陸葡萄獲得了來自投資方的 1000 萬元融資。1000 萬元融資基於 SPV 股權交易,投資者通過持股間接控制數據資產收益權,符合《證券法》對股權交易的監管框架
4. 流動性管理
( 1) 發行情況
2024 年 11 月 25 日,馬陸葡萄 NFT 數字藏品在上海數據交易所公開發行,發行後迅速售罄,目前僅二級市場可交易。
每個 NFT 包括基礎權益與附屬權益兩層:
**基礎權益:**包括 1924 個基礎款 NFT 和 100 個稀缺款。基礎款可獲得“陽光玫瑰”葡萄 2 斤提貨卡一張,價值約 200 元,有效期截止到 2025 年 12 月 8 日;稀缺款可獲得“妮娜皇後”葡萄 2 斤提貨卡 + 馬陸公園門票 2 張,價值約 300 元,有效期同基礎款。
**附屬權益:**可以接入“馬陸星球”互動平台,參與虛擬種植葡萄遊戲、兌換積分。2024 年 12 月 31 日前交易額前 50 名用戶,額外獲“早熟品種”提貨卡。
( 2) 流通機制
交易限制:僅限 2024 年 12 月 9 日至 2025 年 12 月 8 日交易,到期強制退市;單用戶持有量≤總發行量 5% (約 101 個),超限需分拆出售;單次出售後需等待 5 個交易日才能再次交易
核銷與退出:提貨卡激活後,NFT 鏈上核銷,僅保留平台互動資格;若葡萄園損毀(如火災),項目方未公開補償方案,存在權益保障漏洞。
( 3) 市場表現
三、權力圖譜
現實資產代幣化是一項需要多方參與,共同協作才能完成的資本運作,下面,我們從參與方的角度,梳理一下馬陸葡萄項目的各個參與方及主要職責,從全局的角度重新審視馬陸葡萄的項目價值。
我們可以將參與方分爲核心參與方、支持機構兩類。
1. 核心參與方
左岸芯慧(項目運營方),負責整合葡萄生產數據和品牌資質、發型 NFT 數字資產、管理股權融資資金,屬於整個項目的核心參與者。
上海數據交易所(合規交易平台),負責提供“數據資產殼(DAS)”上鏈存證服務、搭建 NFT 交易通道、確保信息披露合規。
馬陸鎮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政府協調方),負責政策背書與資源對接。
“馬陸葡萄”種植企業(底層資產提供方):提供葡萄物理資產、生成農事數據。
2. 支持機構
技術基礎設施服務商:提供區塊鏈底層技術支持,實現數據上鏈存證。
合規與風控機構:設計合規框架,審計現實資產真實性。
資產評估機構:資產定價。
股權托管機構:記托管 SPV 公司股權,確保股權交易透明。
經過以上對各個參與方職能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馬陸葡萄 RWA 項目的參與主體結構,本質是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共治實驗,通過“國資鏈(浦江數鏈)+SPV+母子品牌”三重嵌套,既保障合規性(規避證券化風險),又激活產業鏈效能(畝產值達上海均值 1.7 倍),是一個需要多方協調,充分調動生產要素的復雜經濟活動。
四、症結溯源:僞 RWA 三特徵如何錨定本土化困局
由此,通過對馬陸葡萄項目的拆解,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事實。區別於某些宣傳中所言,馬陸葡萄並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 RWA 項目,理由如下:
典型的 RWA 項目資產代幣化後所代表的是對應的收益份額,同時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自由流通,通過只能合約自動進行分紅。
正如 RWA 的定義所言——Real World Asset,現實世界資產)指的是將現實世界中的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代幣化(Tokenization),使其能夠在去中心化網路中流通、交易和管理。
反觀馬陸葡萄項目, 2024 份 NFT 被嚴格定義爲數字收藏品,僅綁定消費權益,錨定的是未來葡萄的所有權,並不涉及未來潛在收益。同時,在流通性上進行嚴格限制,本質上屬於農產品的預售。
從收益權歸屬來看,NFT 持有者僅獲得葡萄提貨卡(價值 200-300 元)和遊戲積分,無法分享數據資產收益該收益全歸 SPV 股東數據收益與用戶完全割裂,項目方宣稱的“代幣綁定收益分紅”,但實際通過 SPV 股權架構將收益權與 NFT 持有者完全隔離。
從治理權來看,無論是新品種的引入,還是技術升級,依舊是由 SPV 公司、地方政府(馬陸鎮經服中心)、技術方(螞蟻鏈)把控,未開放公衆投票,“鏈上治理”實爲 SPV 內部決策工具,與 DAO 理念背道而馳。
綜上,上海馬陸葡萄 RWA 本質是一場 NTF 作爲合規外殼,股權融資承載核心價值的資本運作,是“鏈上外殼+傳統金融內核”,技術僅服務於增信而非自由化的,由政府高度參與的“中國式”RWA 項目。
一方面,我們應該正視該項目的正確定位(本質是股權融資),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該項目的雙重性,即合規壓力下的妥協退讓性,又在夾縫中開闢出技術的創新性,對探究當下中國內地農業領域的 RWA 項目具有開拓式的借鑑意義。
五、破壁實驗:從現實妥協到理想重構的階梯路徑
馬陸項目的雙重性——在監管枷鎖下以技術妥協換取生存,卻犧牲 RWA 核心價值——折射出中國農業資產數字化的深層困局:當“合規生存”擠壓“真實創新”,破局之路何在?若復制其 SPV 隔離術與 NFT 去金融化路徑,將陷入“政策特權依賴”與“生產者賦權缺失”的循環;若回歸真正 RWA 路徑,則需直面三重枷鎖:政策壓抑性、技術成本性、權益分配非標性。以下突圍實驗,或爲撕裂鐵幕的縫隙。
1. 項目推廣難度分析
馬陸葡萄項目的核心價值在於開創了農業 RWA 的本土化路徑,但其推廣面臨三重結構性障礙:
( 1) 政策依賴的不可復制性
項目深度依托上海浦江數鏈(國資聯盟鏈)和政府協調機制,而全國多數農業區缺乏此類基建支持。例如,非試點區域難以獲得數據交易所的合規背書,且內地禁止同質化代幣交易的政策紅線,迫使其他農企只能效仿其“消費型 NFT”的折中方案,無法實現真正的收益權開放。
( 2) 技術成本的規模門檻
600 畝核心區部署 300 餘個 IoT 傳感器,畝均設備投入超 2 萬元,遠超中小農戶承受能力。普通農產品(如大白菜)溢價率不足 5% ,無法覆蓋成本,而馬陸葡萄依賴地理標志 20% 的品牌溢價才實現盈虧平衡。若推廣至低附加值品類,需區域共建共享 IoT 平台(如縣域農業雲),但跨主體數據整合面臨權屬糾紛。
( 3) 資產標準化的行業局限
葡萄因“一串一碼”溯源和控產栽培易於標準化,但茶葉、水產等品類缺乏統一數據採集規範。例如,茶葉品質受微氣候、採摘手法等主觀因素影響,難以生成鏈上可信數據包,導致資產估值缺乏共識基礎。
( 4) 本質矛盾
馬陸模式實爲 “強政策區+高溢價品”的特例,其技術紅利僅適用於五常大米、陽澄湖大閘蟹等稀缺農產品。普通農業區復制需突破成本約束與數據產權分配困局——歐盟規定原始數據生產者(農戶)應享 40% 收益權,而馬陸項目中 27 家合作社僅作爲數據提供方,未參與 SPV 分紅。
2. RWA 完整形態的實現條件
( 1) 資產證券化合規先行
避開內地監管雷區,選擇香港/新加坡等認可收益權代幣的司法轄區。底層資產需具備穩定現金流(如充電樁年收益> 3000 萬元),通過證監會 1 號牌照審批,並披露資產審計報告。馬陸項目因葡萄收益受氣候波動影響,被迫以“數據增值潛力”替代硬核現金流,削弱了資產錨定可信度。
( 2) 技術穿透性設計
採用預言機(如 Chainlink)實時驗證鏈下資產狀態,確保代幣價值與實體資產強關聯。對比馬陸僅將環境數據存證於浦江數鏈,未實現收益自動上鏈,其 NFT 持有者無法通過智能合約獲取分紅。真正 RWA 需部署 ERC-3643 標準合約(含分紅模塊),支持日結收益自動分配至錢包。
( 3) 流動性雙層構建
一級市場通過持牌交易所(如香港 HashKey)私募定向發售給合格投資者;二級市場接入 Uniswap 等 DEX,由做市商保障交易深度。反觀馬陸 NFT 限於上海數交所平台交易,日均成交量不足 10 筆,且強制 2025 年退市,人爲抑制流動性
( 4) 關鍵躍遷
真正 RWA 需完成境內資產+境外金融端”的跨境分拆。海南自貿港 QFLP 通道可作爲跳板——境內國資鏈存證資產權屬,境外 SPV 發行收益代幣,以此兼顧合規性與資本自由度
3. 農業 RWA 4.0 未來展望
當前馬陸項目停滯在 B 階段(資產可拆分但不可流通),需香港/海南沙盒實現 C→D 躍遷,農業 RWA 的發展需分階段突破制度與技術瓶頸,終極目標是實現生產者主權回歸。
( 1) 短期:沙盒內的權益混合實驗
在海南、橫琴等試點區推行 “消費型 NFT+微量收益權”混合模型,年化收益上限設爲 3% 以符合消費返利監管口徑。例如海南榴蓮項目擬將採摘收益的 1.5% 通過智能合約返還 NFT 持有者,既規避證券化認定,又提升用戶黏性。同時建立“農業數據銀行”,支持茶園、稻田等用種植數據質押貸款,復制馬陸項目 150 萬元銀行授信模式。
( 2) 中期:數據產權立法突破
推動《農業數據資產登記管理條例》出臺,明確三方確權比例:農戶佔原始數據收益的 40% (作爲生產資料提供者),合作社佔 30% (數據整合方),技術平台/政府佔 30% (基建投入與監管成本)。通過鏈上存證固化權屬分割規則,解決馬陸項目中小農戶“治理權缺失”痛點。
( 3) 長期:DAO 治理下的生產者主權
構建鏈上合作社模型:農戶以土地數據貢獻度獲得投票權重,消費者憑治理代幣參與品種引進決策。例如,當物聯網監測到某葡萄品種抗旱性提升 15% ,DAO 投票決定擴大種植面積,智能合約自動調整生產計劃並分配收益。此架構使代碼成爲新時代“鋤頭”,在數字經濟中重建小農主體性。
( 4) 中國範式內核
農業 RWA 的終極價值在於“技術全球通用,生產關係本土重構”。短期接受消費型 NFT 的過渡性,長期通過鏈上合作社(DAO)使農戶掌握數據定價權,讓田間地頭的生產者真正成爲數字紅利的首要分配者
六、總結
馬陸葡萄項目的本質是一場帶着枷鎖的革命——當區塊鏈的分布式理想遭遇現實監管的銅牆鐵壁,它選擇以退爲進:用消費型 NFT 的“合規外殼”掩護物聯網與溯源技術的真實突圍,用 20 萬數字提貨憑證的微小槓杆,撬動 1000 萬股權融資的產業升級。這種妥協與創新的辯證,恰似一粒在磐石縫隙中生長的種子:彎腰不是爲了屈服,而是爲了蓄力破土。
馬陸葡萄項目的真正遺產,是爲中國農業數字化提供了一個辯證的範本: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命題,從來不是技術的復制,而是生產關係的重構。所有“非典型 RWA”都是時代投下的影子。馬陸葡萄的妥協與突圍,恰似一粒深埋土壤的種子——它或許未能參天,卻以彎曲的姿態,爲後來者標定了破土而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