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啓動!
分享你對 $ERA 項目的獨特觀點,推廣ERA上線活動, 700 $ERA 等你來贏!
💰 獎勵:
一等獎(1名): 100枚 $ERA
二等獎(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獎(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參與方式:
1.在 Gate廣場發布你對 ERA 項目的獨到見解貼文
2.在貼文中添加標籤: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貼文字數不低於300字
3.將你的文章或觀點同步到X,加上標籤:Gate Square 和 ERA
4.徵文內容涵蓋但不限於以下創作方向:
ERA 項目亮點:作爲區塊鏈基礎設施公司,ERA 擁有哪些核心優勢?
ERA 代幣經濟模型:如何保障代幣的長期價值及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與並推廣 Gate x Caldera (ERA) 生態周活動。點擊查看活動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歡迎圍繞上述主題,或從其他獨特視角提出您的見解與建議。
⚠️ 活動要求:
原創內容,至少 300 字, 重復或抄襲內容將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標籤。
每篇文章必須獲得 至少3個互動,否則無法獲得獎勵
鼓勵圖文並茂、深度分析,觀點獨到。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20日 17
美國比特幣持有者特徵解析:年齡性別佔主導 政治道德影響微弱
美國比特幣持有者畫像:人口、政治與道德的深度分析
近期,一項關於美國比特幣持有者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該報告從人口特徵、政治傾向和道德基礎三個維度分析了美國比特幣的採用情況,旨在探討除標準人口統計數據外,可能影響比特幣持有和態度的其他因素。
要點概述
年輕男性更傾向持有比特幣:比特幣持有者通常年齡較輕且以男性爲主,但在種族、民族、收入、教育和金融素養等方面,與美國整體人口相似。
比特幣持有與政治因素無關:盡管美國不同政黨對比特幣的態度差異顯著,但調查結果顯示,比特幣持有情況與政治傾向之間並無明顯關聯。各政治背景下的比特幣持有者數量基本相當。
比特幣持有者的價值觀:研究運用道德基礎理論分析了比特幣持有者的價值觀和身分認同。結果表明,比特幣持有與特定道德基礎沒有明顯相關性。相比之下,對比特幣概念的理解、對其協議和資產的認可,以及對比特幣的道德感知更能影響持有決策。
研究背景
盡管比特幣已廣爲人知,但關於其持有者的詳細信息仍相對有限。約95%的美國人了解比特幣概念,約1/7的美國人目前擁有比特幣,但詳細數據仍然稀缺。
此前的相關研究往往存在樣本量小、範圍過寬或僅關注少數指標等局限性。且大多數研究聚焦於加密貨幣整體,而非專注於比特幣。因此,這份報告特別聚焦於比特幣,並將研究範圍限定在美國。
研究團隊與合作夥伴一起調查了3,538名成年美國人,收集了受訪者的人口統計信息、道德傾向及他們對比特幣的態度。數據收集分兩個階段進行:2023年11月收集了3,022名受訪者的初始樣本;2024年3月增加了516名受訪者的補充樣本,重點探討比特幣ETF對公衆認知的影響。
人口統計特徵分析
研究發現,美國的比特幣持有者羣體呈現多元化特徵。在種族、民族、宗教、婚姻狀況、收入、教育水平或金融素養方面,比特幣持有者與非持有者之間沒有顯著差異。從人口統計學角度看,這兩個羣體在大多數指標上表現相似。然而,比特幣持有者在年齡和性別上有明顯不同:他們更傾向於年輕和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性別不平衡現象在國際樣本中不太明顯,主要在美國的研究中表現得較爲突出。
政治傾向對比特幣持有者的影響
從政治角度看,比特幣持有者與非持有者並無顯著差異。盡管比特幣自誕生以來一直受到各政治派別的批評,近年來尤其受到政治左翼的攻擊,而其最堅定的支持者往往來自共和黨和自由意志主義者陣營,這使得許多人誤以爲比特幣是一種右翼或自由意志主義現象。
研究設計了五個問題,探討受訪者在總體政治立場、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和對自己政治立場的自我定位。結果表明,比特幣持有者的政治分布與非持有者非常相似,大多數人集中在政治光譜的中間位置。相較於非持有者,比特幣持有者更可能認爲自己處於極端位置,具體表現爲更多人認爲自己是非常自由派或非常保守派。
爲更準確衡量受訪者的政治傾向,研究要求受訪者對自己進行1-10的數字打分,分數越低代表越自由,反之越保守。結果顯示,比特幣持有者和非持有者在這一量表上沒有顯著區別。令人意外的是,自稱非常自由派的受訪者最有可能擁有比特幣,其次是非常保守派,而中間派的持有比例最低。
唯一顯著的差異是,自由意志主義者更有可能持有比特幣,盡管他們在整個受訪者中所佔比例很小。總體來看,比特幣持有者在政治上的分布與整體美國人口沒有顯著差異。政界人士、媒體精英和社交媒體用戶關於比特幣所有權的政治化言論往往具有誤導性,比特幣所有權與政治因素並無直接關聯。
道德基礎與比特幣持有者的關聯
研究採用了道德基礎理論來探討道德基礎是否能預測比特幣持有行爲。該理論提出,人類的道德推理雖然是天生的,但會隨着後天學習發生變化。理論最初提出了五個核心道德基礎:公正、關愛、忠誠、權威和聖潔,後來增加了第六個基礎——自由。不同文化和政治意識形態對這些基礎的重視程度不同,這種差異可以解釋人們在道德和政治上的不同傾向。
調查要求受訪者對不同的陳述進行1到7的打分,數字越大代表同意程度越高。結果表明,自由派和保守派在道德基礎上確實存在一定差異,但並不像人們一直認爲的那樣有巨大差異,反而十分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持有者呈現出獨特特徵:他們更加關注文化自由和平等;在聖潔和忠誠上與保守派相當,在關愛上與自由派相當,而在經濟自由和權威主義上則處於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雖然比特幣持有者在道德基礎上的表現並不完全符合傳統的自由派或保守派分類,但他們更傾向於自由派的價值觀,尤其在自由和公正方面。同時,他們在其他道德基礎上的立場則介於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這表明比特幣持有者在道德取向上具有獨特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影響比特幣持有的關鍵因素
盡管人口特徵、政治傾向和道德基礎與是否持有比特幣的關係不大,但調查中發現了四個顯著影響持有決策的關鍵認知因素:
對比特幣底層技術的信任:包括對其安全性和準確性的信任。
對比特幣的知識:包括當前對比特幣的了解和對比特幣新聞的關注程度。
比特幣的實用性:相信比特幣在日常交易或投資中的實用價值。
對比特幣的道德感知:認爲比特幣技術和使用者是道德的,並相信比特幣能改善社會。
調查結果顯示,比特幣持有者和非持有者在這些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比特幣持有者普遍對其技術更有信心,並認爲比特幣在道德上是積極的。而非持有者則表現出不信任或中立的態度。
這些認知因素是決定是否持有比特幣的關鍵。了解比特幣技術會增強對其網路的信任,進而相信其實用性,並意識到其可能帶來的社會效益。這些因素可能激勵個人購買或投資比特幣。相反,也可能是由於個人首先購買比特幣並將其視爲投資,隨着價值增長,他們對比特幣背後技術的興趣增加,進而更認同其實用性和道德性。雖然無法確定是哪種路徑導致這種認知變化,但整體效果是正向的,且因果關係可能是雙向的。
結論
過去,人們常常認爲比特幣持有者的政治傾向影響了他們的選擇,然而調查顯示,比特幣持有者的政治立場並沒有明顯的偏向。無論是自由派、保守派還是中間派,所有羣體中都存在比特幣持有者。唯一顯著的人口統計差異在於比特幣持有者更年輕且以男性爲主。
研究表明,比特幣的擁有與特定的社會或政治身分無關,而與個體的知識水平和對比特幣的認知密切相關。比特幣持有者往往是那些對技術有深入了解、認爲其有實際用途、值得信賴並且在道德上可接受的人羣。這種積極的態度驅使他們持有比特幣,而非簡單的政治或社會認同。
最終,這表明比特幣的普及並非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政治派別或社會羣體,而是受到個人對技術理解和接受程度的驅動。這也意味着,比特幣的未來發展潛力取決於公衆對其價值和用途的認識,而非政治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