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Web3監管轉向:從創新天堂到規範引導

從"創新天堂"到"規範引導":新加坡Web3監管之路

近年來,新加坡一直被視爲全球虛擬貨幣和Web3企業的首選聚集地之一。得益於其開放的創新環境、穩定的法律體系和相對寬松的政策,這個城市國家吸引了衆多加密行業參與者,一度被譽爲"亞洲加密之都"。

然而,隨着時間推移,新加坡的監管策略正在經歷一場轉變。從早期的"鼓勵創新"模式,逐步轉向更注重"風險防控"的穩健路線。這一轉變引發了業界對新加坡是否正在收緊Web3政策的討論。

實際上,這種變化更像是新加坡完成了初期的"原始積累"後,開始進行更精細化的行業治理。讓我們回顧新加坡Web3監管的演變歷程:

初期:開放創新,蓄勢待發

2019年,新加坡推出《支付服務法》(PSA),爲數字支付代幣(DPT)服務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框架。這一舉措爲加密貨幣交易所和錢包服務等企業指明了合規路徑。同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啓動了多個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和代幣化資產的實驗項目。

這個階段可以被視爲"搶佔先機"的時期。只要不觸碰合規底線,企業就能大膽嘗試創新。對於許多初創團隊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新加坡收緊Web3監管,是"清退"還是"升級"?

風險顯現:監管升級

隨着行業快速發展,一些潛在風險開始浮出水面。2022年,三箭資本(3AC)在新加坡爆倉,緊接着是備受矚目的FTX倒閉事件,這些事件給新加坡的金融管理層敲響了警鍾。作爲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意識到,維護國家信用比單純支持企業發展更爲重要。

爲應對這些挑戰,新加坡監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通過推出更嚴格的《金融服務與市場法》(FSM),加強了對加密服務提供商的監管;另一方面,也對散戶投資行爲設置了明確限制,強調理性投資的重要性。

散戶投資:從"自由"到"理性"

2023年底,MAS發布的監管細則直接對散戶投資設置了多重限制。新規要求加密貨幣服務商不得向散戶提供任何形式的獎勵,如返現、空投或交易補貼;同時禁止提供槓杆、信用卡入金等可能放大風險的功能。此外,服務商還需評估用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根據其資產淨值設定投資上限。

這些措施清晰地傳達了新加坡的監管意圖:培養理性投資者,而非鼓勵投機行爲。

服務提供商:合規升級

到2025年,這一趨勢將更加明顯。MAS在5月30日發布的最終政策指引中規定,所有未獲得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執照的企業,如果想繼續向境外客戶提供服務,必須在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合規升級。這一政策沒有過渡期,也不留討價還價的餘地。

目前,只有少數頭部企業已獲得批準,如Coinbase、Circle、HashKey和OKX SG等。還有一些企業處於豁免狀態,如Cobo、Matrixport和Antalpha等。這些企業要麼已通過嚴格的反洗錢和風險審查,要麼與監管部門保持高度配合。

對於其他企業而言,要麼選擇轉戰其他市場,要麼盡快完成合規升級。

基金管理:專業化要求提升

新加坡的監管升級不僅涉及散戶和服務商,還延伸到了基金管理領域。作爲亞太地區傳統的基金中心,新加坡正努力將虛擬資產納入正規基金管理流程。

MAS規定,即使只服務"合格投資者",想在新加坡設立加密貨幣基金的機構也必須具備相應資質。這包括風險對沖能力、客戶資產識別、內部風控流程建立,甚至反洗錢報告機制等全方位要求。

這意味着,過去依靠簡單模式就能快速設立基金的時代在新加坡已經結束。未來的加密基金管理將更加專業化和規範化。

結語:監管升級還是行業進化?

面對這波監管升級,一些人認爲新加坡不再是Web3的理想之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監管的自然演進過程——從"允許試錯"到"規範秩序",是任何新興市場走向成熟必經之路。

今天的新加坡,雖然不再歡迎純粹的投機行爲,但對於真正具備技術實力、長期發展規劃的團隊來說,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正如MAS副總裁所言:"我們歡迎負責任的創新,但絕不容忍濫用信任的行爲。"換言之,新加坡仍然歡迎那些希望在Web3領域做出實質貢獻的企業,但不再容許短期投機行爲。

然而,也有觀點認爲,Web3行業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過早施加嚴格監管可能會抑制創新。如何在鼓勵創新和防範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新加坡和其他監管機構面臨的持續挑戰。

新加坡收緊Web3監管,是"清退"還是"升級"?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2
  • 分享
留言
0/400
ApeWithAPlanvip
· 22小時前
新监管利好全行业
回復0
盲盒受害者vip
· 07-25 14:30
监管来临要小心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