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政策引發市場波動,比特幣避險屬性受質疑近期,美國總統再次推出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這一決策不僅衝擊了傳統金融市場,也給加密貨幣市場帶來了顯著波動。回顧歷史,川普在2017-2020年任期內就曾實施過一系列關稅政策。當時,道瓊斯指數曾應聲下跌500點。而在2025年4月,川普再度推出更爲嚴厲的關稅措施,其影響範圍和強度都超過以往。這一政策導致美國三大股指全線大跌。從4月2日到8日,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超2,300點,道瓊斯指數下跌近4,600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跌破5,000點。加密貨幣市場同樣未能幸免。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加密資產價格應聲下跌,比特幣在6月7日晚間一度跌至74,500 USDT的低點。數據顯示,關稅政策生效後24小時內,加密市場全線下跌,主流加密資產普遍下跌3%-10%,總市值蒸發約3,000億美元。然而,4月10日川普宣布對75個正在溝通的國家暫緩90天關稅後,市場情緒有所好轉。比特幣價格重返80,000 USDT水平線,加密市場也開始回暖。盡管如此,市場情緒仍處於極度恐慧狀態。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引發了對其可能存在老鼠倉行爲的質疑。同時,一些投資者擔心在極端情況下,某些大型機構可能被迫拋售比特幣,引發"死亡螺旋"。長期以來,比特幣被譽爲"數字黃金",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在危機時期發揮避險作用。然而,無論是在此次關稅事件中,還是近半年來的表現,比特幣似乎並未完美履行這一角色。比較比特幣與黃金現貨的價格走勢可以發現,雖然兩者在整體環境影響下同向波動,但比特幣表現出更高的波動性。過去半年,黃金價格持續漲,而比特幣價格卻呈現下跌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與美國三大股指的聯動性正在顯著增強。這意味着,比特幣在宏觀風險面前並未展現出"避險資產"的獨立性,反而與高風險資產的走勢更爲接近。有分析認爲,自比特幣現貨ETF上線以來,隨着傳統金融機構的配置,比特幣越來越像一個"被納入全球資金配置體系的高Beta資產"。其價格波動受美債收益率、美元指數、宏觀政策預期等因素影響日益顯著。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比特幣似乎並未完全承擔"避險工具"的角色,反而被視爲宏觀環境的風險敞口。在利率高企、美元強勢、金融系統動蕩的環境下,比特幣並不天然具有"逆週期"優勢,更多是一種高彈性的投機標的。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比特幣在關鍵時刻無法發揮避險作用,甚至在系統性風險面前表現得和科技股一樣敏感,那麼它到底是數字黃金,還是另一個掛着信仰標籤的高波動資產?這不是對比特幣的否定,而是對整個加密資產"定價邏輯"的一次再思考。盡管如此,歷史經驗表明,類似的關稅事件往往會推動全球貿易機制走向更加成熟與理性。回顧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其最終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失業率飆升,全球貿易量萎縮近三分之二。三年後,羅斯福政府不得不以《互惠關稅法》糾偏,開啓美國長期的自由貿易戰略。此次川普政府提出的超強關稅政策,雖然聲勢更猛、覆蓋更廣,但在短期市場反應極度劇烈後迅速"踩剎車"。這本身就釋放出了信號:更像是一次談判籌碼,而非實質性衝突。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美國財政部與CBO數據,2025年到期的美債規模超過9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問題迫在眉睫,联准会維持高利率的窗口期也已不多。此時的關稅行動,或許更可能是爲美國帶來"新一輪資本回流"的手段。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密貨幣投資者該如何應對?長期主義是否仍然適用?有觀點認爲,長期主義已然不是單純的比特幣HODL。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可能會長期持續。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應該關注那些有基本面、有實際應用的項目。比特幣雖然可能作爲儲備資產長期增值,但一些基本面較好的項目可能在一定時間內跑贏比特幣。加密市場真正經歷住時間考驗的,從來不是短期價格優勢,而是那些在每一次敘事破滅後依然存在、依然被使用的結構性資產與鏈上應用網路。無論是公鏈、DePIN、AI這類基礎設施,還是錢包、跨鏈橋等去中心化應用,它們才是支撐這個行業繼續前進的底層土壤。當"Beta屬性"遮蔽了比特幣本身的初衷,此時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新的情緒安慰劑,而是重新建立對鏈上真實價值的判斷力。長期主義,從來不是對幣價的執念,而是對結構演進的理解與參與。真正值得投資的,是那些用代碼和機制構建起新秩序的Web3項目。與其焦慮行情,不如去了解那些還在迭代協議、推動落地、真正試圖用區塊鏈解決現實問題的項目。這或許才是加密市場參與者應該關注的方向。
關稅政策衝擊市場 比特幣避險屬性遭質疑
關稅政策引發市場波動,比特幣避險屬性受質疑
近期,美國總統再次推出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這一決策不僅衝擊了傳統金融市場,也給加密貨幣市場帶來了顯著波動。
回顧歷史,川普在2017-2020年任期內就曾實施過一系列關稅政策。當時,道瓊斯指數曾應聲下跌500點。而在2025年4月,川普再度推出更爲嚴厲的關稅措施,其影響範圍和強度都超過以往。
這一政策導致美國三大股指全線大跌。從4月2日到8日,納斯達克指數下跌超2,300點,道瓊斯指數下跌近4,600點,標準普爾500指數跌破5,000點。
加密貨幣市場同樣未能幸免。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加密資產價格應聲下跌,比特幣在6月7日晚間一度跌至74,500 USDT的低點。數據顯示,關稅政策生效後24小時內,加密市場全線下跌,主流加密資產普遍下跌3%-10%,總市值蒸發約3,000億美元。
然而,4月10日川普宣布對75個正在溝通的國家暫緩90天關稅後,市場情緒有所好轉。比特幣價格重返80,000 USDT水平線,加密市場也開始回暖。
盡管如此,市場情緒仍處於極度恐慧狀態。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的言論引發了對其可能存在老鼠倉行爲的質疑。同時,一些投資者擔心在極端情況下,某些大型機構可能被迫拋售比特幣,引發"死亡螺旋"。
長期以來,比特幣被譽爲"數字黃金",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在危機時期發揮避險作用。然而,無論是在此次關稅事件中,還是近半年來的表現,比特幣似乎並未完美履行這一角色。
比較比特幣與黃金現貨的價格走勢可以發現,雖然兩者在整體環境影響下同向波動,但比特幣表現出更高的波動性。過去半年,黃金價格持續漲,而比特幣價格卻呈現下跌趨勢。
更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與美國三大股指的聯動性正在顯著增強。這意味着,比特幣在宏觀風險面前並未展現出"避險資產"的獨立性,反而與高風險資產的走勢更爲接近。
有分析認爲,自比特幣現貨ETF上線以來,隨着傳統金融機構的配置,比特幣越來越像一個"被納入全球資金配置體系的高Beta資產"。其價格波動受美債收益率、美元指數、宏觀政策預期等因素影響日益顯著。
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比特幣似乎並未完全承擔"避險工具"的角色,反而被視爲宏觀環境的風險敞口。在利率高企、美元強勢、金融系統動蕩的環境下,比特幣並不天然具有"逆週期"優勢,更多是一種高彈性的投機標的。
這不禁讓人思考:如果比特幣在關鍵時刻無法發揮避險作用,甚至在系統性風險面前表現得和科技股一樣敏感,那麼它到底是數字黃金,還是另一個掛着信仰標籤的高波動資產?這不是對比特幣的否定,而是對整個加密資產"定價邏輯"的一次再思考。
盡管如此,歷史經驗表明,類似的關稅事件往往會推動全球貿易機制走向更加成熟與理性。回顧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其最終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失業率飆升,全球貿易量萎縮近三分之二。三年後,羅斯福政府不得不以《互惠關稅法》糾偏,開啓美國長期的自由貿易戰略。
此次川普政府提出的超強關稅政策,雖然聲勢更猛、覆蓋更廣,但在短期市場反應極度劇烈後迅速"踩剎車"。這本身就釋放出了信號:更像是一次談判籌碼,而非實質性衝突。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美國財政部與CBO數據,2025年到期的美債規模超過9萬億美元,財政赤字問題迫在眉睫,联准会維持高利率的窗口期也已不多。此時的關稅行動,或許更可能是爲美國帶來"新一輪資本回流"的手段。
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密貨幣投資者該如何應對?長期主義是否仍然適用?
有觀點認爲,長期主義已然不是單純的比特幣HODL。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可能會長期持續。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投資者應該關注那些有基本面、有實際應用的項目。比特幣雖然可能作爲儲備資產長期增值,但一些基本面較好的項目可能在一定時間內跑贏比特幣。
加密市場真正經歷住時間考驗的,從來不是短期價格優勢,而是那些在每一次敘事破滅後依然存在、依然被使用的結構性資產與鏈上應用網路。無論是公鏈、DePIN、AI這類基礎設施,還是錢包、跨鏈橋等去中心化應用,它們才是支撐這個行業繼續前進的底層土壤。
當"Beta屬性"遮蔽了比特幣本身的初衷,此時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新的情緒安慰劑,而是重新建立對鏈上真實價值的判斷力。長期主義,從來不是對幣價的執念,而是對結構演進的理解與參與。
真正值得投資的,是那些用代碼和機制構建起新秩序的Web3項目。與其焦慮行情,不如去了解那些還在迭代協議、推動落地、真正試圖用區塊鏈解決現實問題的項目。這或許才是加密市場參與者應該關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