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三种冷启动策略:链上数据、原生协议与应用链
从零到一:利用社交图谱实现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冷启动
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社交网络面临的三大挑战:用户获取与留存、个人信息处理以及广告投放。他们认为,由于科技巨头的规模优势,这些问题几乎无法克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曾被视为"不可能"的事情似乎正在变为可能。我们可能正处于社交媒体网络概念转变的黎明时期。本文将探讨去中心化社交(DeSo)领域的新思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社交图谱与冷启动问题
新兴社交平台总是面临冷启动难题:如何在没有既有用户基础和网络效应的情况下吸引用户。传统做法是通过强大的营销能力来解决,比如新颖的用户体验设计、媒体曝光或制造 FOMO 效应等。例如,某社交平台在短短5天内就吸引了1亿用户。
但这种快速增长往往难以持续。随着用户流失,平台上建立的有价值的社交图谱和用户画像也会消失。未来的社交网络可能需要重复这种艰难的营销策略来重启网络。
问题的根源在于,Web2社交网络中,社交图谱(记录用户间关系)与社交应用本身(如某知名社交平台)紧密捆绑。两者相互依存:应用的新颖性推动社交图谱发展,而社交图谱反过来成为应用的主要壁垒。
如果我们能将社交图谱和应用分离,即使某个应用消失,我们仍可利用在其上创建的社交图谱轻松启动另一个应用。这正是Web3应对冷启动问题的思路。
利用公链作为开放社交图谱
某种程度上,像以太坊这样的公链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图谱。通过查看某个ENS域名或钱包地址,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链上社交档案:他们持有哪些资产,与谁交易,属于哪些社群等。
这种链上社交档案自然可以作为新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的起点。一些项目正在探索这一方向。
例如,某数据平台将区块浏览器上的十六进制数据转化为可读的投资组合或"个人资料",并提供向这些用户发送消息的功能,从而利用链上数据启动一种消息风格的社交网络。另一个项目也采取类似路线,尝试利用链上用户资料构建类似某微博平台风格的社交网络。通过使用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将原始交易数据转化为普通用户可理解的形式,这种策略正在加速发展。
构建原生社交图谱协议
仅依赖公链数据存在一个问题:这些数据对社交应用来说不够丰富。公链主要为金融应用设计,原生收集的数据如交易历史、账户余额等并不一定适用于社交网络。
一种思路是在公链之上构建专用的社交图谱协议。例如,某协议将社交互动的共同因素抽象为不同的链上行为,如"发布"、"评论"和"分享"。另一个协议也有类似的抽象,如"发布"、"点赞"和推荐功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技术实现方式。
这些社交图谱协议的关键在于,它们并不直接构建顶层社交应用,而是提供构建和扩展这些应用所需的开放社交图谱层。核心优势是,即使某个成功的社交应用消失,生成的社交图谱仍可被其他开发者使用。因此,只需一次成功的营销活动或应用,就能启动整个生态系统。
从头设计去中心化社交媒体
第三种策略是从头构建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其前提是社交媒体应用是数字体验的基石,因此需要专门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将社交媒体的基本操作本地化,而不是在最初为金融用例设计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简言之,我们需要社交媒体的"应用链"。
这一策略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之一正在构建专注于社交应用的L1区块链。与主流公链专注于"每秒交易数"不同,该项目致力于优化"每秒帖子数",以及社交应用对通信和存储的需求。在这个L1区块链之上,计划构建各种社交应用,包括长篇内容、短篇内容和类似某论坛的应用。
其他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平台也大致遵循这种从头设计的策略。它们不是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而是依赖服务器系统来确保帖子足够去中心化。例如,某平台使用类似电子邮件的系统,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之间选择。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拒绝了现有公链设计适用于社交网络的观念。这种方法为项目提供了更精细的设计控制和用户体验能力,但也切断了与DeFi、NFT社区和Web3生态系统其他成熟元素的潜在联系。此外,这些解决方案的去中心化程度有待观察,特别是在其去中心化未受公共区块链保证的环境中。这些解决方案是否会像现有社交网络一样将社交图谱与应用捆绑,还是会充分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层并吸引各种应用和开发团队?这是Web3社交未来的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