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DeFi用户遭遇960万美元损失 揭秘Resupply事件背后的潜规则与责任困局
专访Resupply受害者:谁该为这960万美元负责?
距离 Resupply 遭遇资金损失已过去一周。6月26日,该 DeFi 协议的稳定币市场出现安全漏洞,造成约960万美元的加密资产损失。作为早期参与者之一,DeFi 资深玩家 3D 在其 Youtube 频道连续三天发布维权视频。我们联系到 3D,与他探讨了作为亏损者对这起事件的一系列思考。
3D 既是挖矿玩家,也是内容创作者。在访谈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和情绪,也提到了一些行业内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他谈及 Curve 的"默认背书",项目方对黑客事件的消极应对,以及社区在维权过程中遭遇的封禁和羞辱。
相比金钱损失,3D 更感到寒心的是对行业信心的动摇。他坦言虽然自己并非损失最重的人,却可能是最愤怒的一个——不仅仅因为金钱,更因为用户身份被漠视和羞辱。他的经历反映了众多 DeFi 参与者的共同困境:责任不明确、维权困难、道德底线不断降低。
以下是对话的全部内容:
请 3D 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我在网上使用 3D 这个名字。目前主要从事自主挖矿工作。我从2017年 ICO 热潮时就进入加密货币圈,但真正开始专注 DeFi 和套利是从2020年 DeFi 之夏开始的。同时我还运营一个专注 DeFi 套利的 Youtube 频道。
目前大概有多少资金受损?实际损失的规模该如何估算或衡量?
目前可见的资金总规模基本就是保险池的规模,大约3800万美元。
那这次中文用户大概占了多少比例?
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这次最早、声音最大的维权者确实是我和另一位用户 Yishi,我们算是打头阵的。中文用户这边发声比较集中,英文用户也有一些,但整体声量相对小很多。
目前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简单来说,我们的本金直接亏损了15.5%。社区很希望项目方采取更多行动,毕竟这次总损失接近一千万美元。他们团队一个开发者出了约150万,又从金库拿出约80万,总共大约覆盖了20%多一点的损失。
他们的态度似乎是在说,"你看我们也赔钱了,就别再追究了"。但问题是,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与黑客沟通?比如说,"如果你把钱还回来,我们就把这部分作为白帽奖励给你",这样不是皆大欢喜吗?但他们完全没有这么做。
为何当初选择这个协议挖矿?
我大约在4月初开始参与 Resupply 这个项目。当时在浏览推特时,看到一个我长期关注的人发布了相关内容,后来又看到 Curve 官方也转发了,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现在回过头来看,从项目运作逻辑来看就很奇怪。它看起来并不是想自己盈利,更像是在帮 Curve 提升 crvUSD 的使用量。因为 crvUSD 本身缺乏实际用途,它通过设计机制强行创造了一个使用场景,然后用激励来引导大家参与。
从我们这些参与者的角度理解,这就像是一个大佬想提升平台数据,就让自己的"小弟"去撑场面。而且 Curve 确实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背书,所以我们当时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像我们这种做挖矿或套利的,遇到新项目都会先评估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产品本身,它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你赚的钱从何而来?其次是项目方的背景,也就是所谓的"场内"和"场外"信息都要充分调研。在我当时的判断中,Resupply 这个产品的逻辑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直观的。
那你觉得出事之后谁应该负责?Resupply 团队在事情发生后做了哪些关键决策?如果对比成熟的 DeFi 协议平台,他们的应对流程有哪些明显差距?
我认为他们在事后处理上最大的问题是完全缺乏危机应对意识。第一时间连最基本的事情都没做。这个大家都能在网上查到,余弦大佬也提到过:他们既没有公开喊话黑客,也没有发公告说明情况,更没有启动任何法律或追责机制——连尝试和黑客沟通的动作都没有,完全就是放任不管。
其他项目至少都会发布公告、暂停合约、联系白帽黑客、尝试回收资金,这些基本操作他们都没有做。他们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我们也很不理解,为什么项目方不积极与社区沟通。整个事件造成接近一千万的损失,而他们团队一个开发者只出了150万左右,再加上项目金库拿出约80万,总共也就覆盖了20%左右的损失。怎么看这都只是象征性地"意思一下",杯水车薪。
他们的态度基本是"你看我们也赔钱了,别再找我们麻烦了。"但问题是他们明明可以拿着这笔钱去和黑客谈判,说清楚只要你把钱还回来,这笔就当白帽奖励了,皆大欢喜。可他们完全没有采取这种措施。
第一点就是他们在追讨黑客资产这方面表现得极其被动,甚至是完全不作为。从上周四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天,仍然没有实质进展。
第二点是他们对社区的态度极为傲慢和冷漠。事情一出,我们很多用户第一时间去询问,他们却直接定性说"保险池的人来承担损失",连基本的讨论空间都没有。我们质疑他们的做法,说文档中没有说明用户需要承担这样的损失,结果却被讽刺、攻击,甚至直接封号。
他们还说"你们赚了17%的年化收益,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这逻辑根本站不住脚,我们只是参与了一个年化17%的策略,不代表我们要为协议被盗负全部责任。
我们群里的反馈都很一致,不是亏钱最让人难受,而是在交流平台上被羞辱和拉黑的经历更令人愤怒。这次事件之所以引发这么强烈的反应,核心原因有两个:项目方的不作为,以及他们对用户的轻视。
如果他们真的是赔不起,可以明确态度,比如先拿出300万,剩下700万让所有用户按比例分摊,这也比现在强。但他们的处理方式是,直接把保险池的用户"拎出来"承担全部责任。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想保住协议的继续运行,不让项目死掉。
最讽刺的是,看他们当时发的公告,几乎只字不提损失金额,只轻描淡写地说遇到漏洞,暂停了一个市场,其他都照常,这种信息披露方式非常不负责任。
更严重的是黑客通过漏洞以零成本铸造了一千万的稳定币抛售市场,直接打破了原本超额抵押的机制,使得稳定币背后根本不再有足够资产支撑。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方依然没有暂停协议,让用户自行操作撤资。
结果就是那些反应快的用户撤出了资金,而保险池的用户因为提取有7天延迟,被彻底锁死。更离谱的是他们又提出了新提案,要暂停保险池提款,进一步冻结用户资产。至于他们说"坏账该由保险池承担",这在 DeFi 协议里根本没有先例。他们又一次突破了行业底线,完全没有任何治理合理性可言。
那以前有什么项目用这个保险池承担过损失吗?
保险池承担黑客造成的损失是完全没有先例的。
参与 Resupply 这个项目只有三种方式:质押、循环贷款、组成流动性池。从用户预期来看,质押是最保守的一群人,然而现在却要承担全部风险。核心问题在于用户对保险池的预期,我们都认为它只会承担市场波动造成的坏账。
我当时打了个不太精准的比方来说明这个情况:就好像你在某个交易平台买了理财产品,结果这个平台被盗了,它告诉你,"你不是来存钱的吗?那损失大家一起承担,尤其是你们这些买了理财的用户来承担"。最后,亏损的钱只从理财用户的资金里扣除,其他人不受影响。
实际上以前有些交易所被盗,是全体用户按比例承担亏损,但这次不是。他们只让保险池用户承担全部损失。他们的逻辑是:"你想获得2%的年化利息,就得为此承担责任。"甚至还有人说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意思是你获得了17%的年化收益,就该承担这次被盗的损失,这种说法太离谱了。
你提到曾因信任 Curve 而参与 Resupply,那么 Resupply 与 Curve 之间你认为存在怎样的关系?你认为 Curve 在事件后的"切割"态度是否合理?
我觉得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是表面上的逻辑——这个项目确实是为 Curve 服务的,也得到了 Curve 的背书,它本身也是 Curve 生态里的项目。
但另一方面,有点判断力的人都会做出一个合理推理:你看这个协议的设计,基本就是为了给 Curve 提供服务,说白了就是"小弟"角色。否则它的存在几乎毫无意义,它核心逻辑就是用自家的代币去补贴 Curve 的协议收入。
你说这种不求回报、纯粹输血的事,除非是真爱,否则谁会干?尤其是它的代币,当时我都觉得这个项目撑不过一个月,因为整体故事没什么吸引力,说到底就是为了给 Curve 的稳定币带点新增量,没啥实质内容。
但后来你看,这价格竟然稳住了,稳了很久。我当时就在想,这谁在托底?想来想去,最合理的解释就是 Curve 自己在托。谁从中受益,谁最有动力去稳住局面——这是个常识推理,虽然没有实锤证据,但只要脑子正常,大概都能想到这一点。
没出事之前,Curve 高调喊话说这是好项目,现在出事了,立马撇清,说"只是生态项目,跟我无关"。这态度就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新闻一样:一旦出事,就是"临时工干的"。现在连我们这些用户都被封号了,你说这事搞到啥程度了?
如果没有 Curve 的背书,Resupply 根本不可能融到这么多钱。我们之所以参与,并不是因为它的开发团队——实际上这个团队的口碑并不好。如果只是他们单独做个项目,我们肯定不会参与。
真正让我们选择参与的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的商业模式是围绕 Curve 的稳定币展开的,从逻辑上讲等于是帮 Curve 做增长,这种绑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