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NERO发帖挑战# 秀观点赢大奖活动火热开启!
Gate NERO生态周来袭!发帖秀出NERO项目洞察和活动实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优质发帖用户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参与:
1️⃣ 调研NERO项目
对NERO的基本面、社区治理、发展目标、代币经济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分享你对项目的深度研究。
2️⃣ 参与并分享真实体验
参与NERO生态周相关活动,并晒出你的参与截图、收益图或实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简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窍门,也可以是行情点位分析,内容详实优先。
3️⃣ 鼓励带新互动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参与活动,或者有好友评论“已参与/已交易”,将大幅提升你的获奖概率!
NERO热门活动(帖文需附以下活动链接):
NERO Chain (NERO) 生态周:Gate 已上线 NERO 现货交易,为回馈平台用户,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余币宝已上线 NERO,邀您体验。参与攻略见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质量帖子Tips:
教程越详细、图片越直观、互动量越高,获奖几率越大!
市场见解独到、真实参与经历、有带新互动者,评选将优先考虑。
帖子需原创,字数不少于250字,且需获得至少3条有效互动
Web3重走互联网发展之路:从概念叙事到精细运营
Web3 正在复刻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繁荣背后都遵循着相似的路径 - 只是这一次,叙事包裹在协议中,资本隐藏在代码里。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概念驱动、融资先行;补贴拉新、资本推动;精细运营、追求盈利;平台转型、技术重构。如今的 Web3 也正踩着类似的节奏前进。
过去一年,项目方之间的竞争演变成了一场利用代币发行和空投来争夺用户的擂台赛。没有人想落后,但也没人知道这场"换用户"的比赛还能持续多久。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看看 Web3 是如何走到今天,又可能走向何方。
一、互联网行业发展阶段回顾:从烧钱扩张到产业协同
1. 叙事驱动,万众创新阶段(2010年前)
这是一个由"名词"定义趋势的年代。"互联网+"成为万能钥匙,只要套上这三个字就能吸引资金和关注。创业者首先寻找赛道、造概念、写商业计划书,而非急于做产品。投资人追逐的不是收入曲线,而是能否讲出一个"新颖、宏大、令人向往"的故事。
O2O、社交电商、共享经济等概念轮番登场,项目估值飞涨,融资节奏由叙事主导。核心资产不是用户、产品或数据,而是一份能配得上趋势的融资PPT。
这是一个"先占位就有机会"的时代。验证产品、跑通模式是第二步,首要任务是将故事讲上风口。
2. 烧钱扩张,流量争夺阶段(2010-2018)
从滴滴快的打车大战到共享单车混战,整个行业陷入一种高度一致的打法:用资本换规模、用价格换习惯、用亏损换入口。谁能多烧一轮钱,谁就有资格继续扩张;谁能拿到下一轮投资,谁就能在战场上留下位置。
这是一个将"抢占用户"置于一切之上的时期。体验、效率、产品壁垒都靠后排,关键在于谁能率先成为用户的默认选择。
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低价几乎成了标配:打车不到5元,骑共享单车只需1分钱,线下商家贴满各种App二维码,等着你免费消费。表面上是普及服务,实则是一场由资本主导的流量争夺战。
这不是比拼谁的产品更好,而是谁更能烧钱;不是谁能解决问题,而是谁更快"圈地"。
长远来看,这也为之后的精细化转型埋下了伏笔 - 当用户是被买来的,就必须花更多心思去留住;当增长靠外力驱动,就难以实现自我闭环。
3. 落地,精细运营阶段(2018-2022)
当故事讲得太久,行业终将回归一个现实问题:"增长之后,如何落地"。
2018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获客成本持续上升。大量依靠融资驱动的"故事型"项目逐渐退场。O2O和共享经济成为这一阶段清算最集中的领域,一批无法自洽、缺乏用户忠诚度的增长模型被市场淘汰。
但也正是在这场退潮中,一批真正跑出来的项目显现出来。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不靠补贴刺激出的短期热度,而是通过真实刚需场景与系统能力,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闭环搭建。
这一阶段,增长不再是唯一目标,能否将增长转化为结构性的留存与价值沉淀,才是决定项目生死的真正分水岭。粗放式扩张被淘汰,留下来的是那些能在效率、产品、运营之间构建正反馈机制的系统型项目。
叙事驱动的时代已经过去,商业逻辑必须具备"自我闭环"的能力:留住用户、支撑模型、跑通结构。
4. 生态基本定型,技术变革求机遇阶段(2023至今)
龙头项目跑出来后,生存问题已被大部分项目解决,而真正的分化才刚刚开始。
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用户争夺战,而是生态能力的较量。随着头部平台逐步封闭增长路径,行业进入结构趋稳、资源集中、协同能力主导的周期。真正的护城河不一定是某项功能领先,而是系统内循环的高效、稳定与自洽。
这是属于系统型选手的阶段。格局基本定型,新变量若想突围,只能寻找结构边缘的缝隙与技术断点。
几乎所有高频刚需赛道都已被巨头划定边界,过去还能靠"上线早、烧钱快"争位置,而现在增长必须嵌入系统能力之中。平台逻辑也随之升级:从多产品堆叠转向生态飞轮,从单点用户扩张转向组织级协同。
随着用户路径、流量入口、供应链节点逐步被几家头部平台掌控,产业结构开始趋于封闭,留给新进入者的空间愈发有限。
但也正是在这种结构性收拢的环境中,字节跳动成为一个异类。它没有试图在既有生态中争夺资源位置,而是弯道超车,从底层技术出发,用推荐算法重构了内容分发逻辑。在主流平台仍依赖社交关系链进行流量调度的背景下,字节构建了一套以用户行为为基础的分发系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用户体系与商业闭环。
字节的出现提醒我们:即便产业格局趋于固化,只要还有结构断层或技术空白,仍可能出现新玩家。只是这一次,路径更窄、节奏更快、要求更高。
Web3的今天,正处在类似的临界区间。
二、Web3当前阶段:互联网演化逻辑的"平行镜像"
如果说Web2的崛起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平台模型推动下完成的产业重组,那么Web3的起点则是建立在去中心化金融、智能合约与链上基础设施上的一次系统重构。
不同的是,Web2构建的是平台与用户之间的强连接;而Web3则试图将"所有权"打碎、分发,并在链上重组新的组织结构与激励机制。
但底层的动力并没有变:从故事拉动到资本驱动,从用户争夺到生态飞轮,Web3所经历的路径几乎与Web2如出一辙。
这不是简单的对比,而是一种路径结构的平行重现。
只不过这一次,烧的是代币激励;搭的是模块化协议;卷的是TVL、活跃地址和空投积分表。
我们可以将Web3至今的发展粗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概念驱动阶段 - 发币驱动:故事先行,资本涌入
如果说Web2的早期靠的是"互联网+"的故事模板,那么Web3的开场白则写在以太坊的智能合约里。
2015年,以太坊上线,ERC-20标准为资产发行提供了统一接口,也让"发币"成为所有开发者都能调用的基础能力。它没有改变融资的本质逻辑,但极大降低了发行、流通和激励的技术门槛,从而让"技术叙事+合约部署+代币激励"成为Web3创业早期的标准模版。
这一阶段的爆发更多来自技术层的驱动 - 区块链第一次以标准化形式赋能创业者,使资产发行从许可制走向开源化。
不需要完整的产品,不需要成熟的用户,只要有一个能讲清区块链技术驱动逻辑的白皮书,一份诱人的代币模型,一段可运行的智能合约,项目就能迅速完成从"想法"到"融资"的闭环。
Web3的早期创新不是因为项目多聪明,而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带来了想象力。
而资本也迅速形成"下注机制":谁先卡位新赛道,谁先起盘,谁先把叙事打出去,就有可能获得指数级回报。
这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效率":2017至2018年间,ICO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成为区块链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具标志性的融资阶段之一。
在"万物皆可区块链"的窗口期 - 只要贴上标签、搭出叙事,哪怕落地路径还未清晰,也能预支未来的估值想象。DeFi、NFT、Layer1、GameFi...每一个热词都是一个"窗口"。项目估值在代币还未流通前就飙到数亿美金,甚至数十亿。
这是一种低门槛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清晰的退出路径:一级市场提前卡位,二级市场通过叙事与流动性激发情绪,然后在窗口期完成退出。
在这一机制下,定价的核心不是项目做了多少,而是谁更早卡位、谁更善于制造情绪、谁掌握了释放流动性的窗口。
它本质上是区块链早期新范式的典型特征 - 基础设施刚落地,认知空间尚未填满,价格往往先于产品本身形成。
Web3的"概念红利期"由此而来:价值由叙事定义,退出靠情绪驱动。项目与资本在一个流动性驱动的结构中,相互寻找确定性。
2. 烧钱扩张阶段 - 项目扎堆,用户争夺战全面打响
一切变化,始于一次"史上最贵的感谢信"。
2020年,某DEX向早期用户空投了400枚代币,每份空投当时价值约1,200美元。项目方称之为"回馈",但行业看懂的是另一个词:冷启动的最优解。
起初只是"回馈社区"的姿态,却无意中打开了行业的潘多拉盒子:项目方发现,原来发币可以换忠诚,换流量,甚至换出一个社区幻觉。
空投,从选项变成了标配。
从那以后,项目方茅塞顿开,几乎所有新项目都把"空投预期"作为冷启动的默认模块,为了向市场展示自己的繁荣生态,用代币购买用户行为,积分系统、交互任务、snapshot三件套成为了必选。
大量项目陷入了一种"激励驱动而非价值驱动"的增长幻觉里。
链上数据一路飙升,创始人沉浸在"成功"幻觉中:TGE前随便就是几百万用户、几十万日活;TGE一过,场面瞬间冷却。
2024年,某游戏链上DAU一度突破4万,但就在某交易平台上币公告发布后,链上活跃几乎直线归零。
空投的本质是购买用户行为,是冷启动不消耗融资款前提下有效的拉新手段。但它的边际效应在快速衰减。大量项目陷入了空投拉新公式化循环,而拉新后,你的商业场景和产品能力是否可以具备留存能力,才是真正的价值回归,和项目方活下去的唯一正解。
说到底,贿赂用户购买行为并不是增长的核心,没有建立在真实场景的商业基础上,空投最终消耗的还是项目方或者用户的利益。商业模型没有闭环时,token成了用户行动唯一的理